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二级网站>> 科研网>> 校刊中心>>正文内容
【北音科研】从宏观角度试论中、印古典舞发展过程中的异同(节选)
作者:王筱琳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科研处教师 来源:《北京教育》2022增刊·现代艺术教育 点击: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4日

作者:王筱琳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科研处教师

文章来源:《北京教育》2022增刊·现代艺术教育

引言

印度古典舞中国古典舞传承历史悠久,魏晋、隋唐时期彼此间乐舞文化还曾交流频繁,虽均带有古典二字,实则含义与所指不同。中国古典舞这一名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确立的,当时指京剧、昆曲中的舞蹈,现今则有戏曲、汉唐等古代舞流派的创立与发展。印度古典舞则随宗教发展演变至今,形式较为完整, 内涵细致丰富,形成了婆罗多、卡塔克等不同流派。本文中的中国古典舞,并非特指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舞蹈,而是泛指从古至今宫廷乐舞一路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古典舞。

一、舞蹈发展的差异性

(一)舞蹈发展体制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兴盛建立在强大的封建王朝基础上,如西周时期的雅乐、汉代俗乐和唐朝时期的燕乐,王朝的兴盛和统治者需歌功颂德的盛世心理造就了庄严肃穆的宫廷雅乐,然而一旦王朝不复存在则依附于其上的宫廷乐舞也逐渐从宫廷走向了民间,逐步融入民间舞蹈、戏曲、杂耍等其他艺术之中,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

印度古典舞的发展则是依托强大的宗教体系,印度几乎没有本国民众是不信教的,所以印度教的繁盛也促使了其教义之下各类古典舞蹈的繁荣发展。由寺庙中专门从事乐舞活动的黛娃达西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虽然现今已无黛娃达西,但作为印度最早的专职舞蹈家来说,对印度古典舞蹈的发展成就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也正因为舞蹈发展所依托的体制与经济基础的不同,造就了中印不同的舞蹈传承局面,同保存较为完善且具有鲜明风格特色的印度古典舞蹈相比,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富有民族色彩的宫廷雅乐则已消失,对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来讲,着实是令人惋惜的。

(二)舞蹈发展传承上的差异

中国舞蹈从古至今的传承演变,中间存在着断代,鲜有完整的舞蹈种类、样式形态传承下来,且舞蹈的发展形势呈现波浪式的前进,既有高峰也有低谷。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从事舞蹈行业的前辈专家们才从各自的理解和对舞蹈的认知出发,分别去探索和建立他们认为的中国古典舞,逐渐形成了像戏曲流派、汉唐流派、敦煌流派等派别的中国古典舞。

印度古典舞蹈有其内部独立的舞蹈派别和表演方法,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严格的传承保留观念,舞蹈传统的严密传承保证了各流派风格的独特和鲜明。仅印度古典舞 , 婆罗多派保持着方正的平衡美;奥迪西派则划出“S”形的曲线美;卡塔克派用脚铃踏出速率; 库契普迪派以“狂野不羁”让婆罗多派侧目而视。

(三)舞蹈表演者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印度古典舞舞蹈表演者的社会地位有时要优于中国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的发展。在《吠陀》诸文献之中,早期印度社会对于舞蹈活动是十分渴望的,不仅是为宗教仪式活动准备,而且在民众活动中也十分受欢迎。在《摩诃婆罗多》以及《往 世书》等文献记载中,舞蹈已是一门相对独立、有自身发展系统的艺术形式,且发展到了具备一 定高度的艺术水准。由于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王朝的出现,从事歌舞活动的人员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对不同阶层从事舞蹈的人的待遇差别也十分大,在民间,虽然舞蹈教师和舞女们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但一旦进入宫廷之中,则差别甚大。

中国舞蹈在古代时期的发展虽然在西周、汉唐时期技艺水平较高,舞蹈艺术成就被后世学者认为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高峰,但也只是整个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个别阶段。歌舞倡优等乐舞表演者常处于社会底层地位,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沦为殉葬品的可怜境地。虽然在封建王朝贵族子弟的教育中有乐舞的存在,但也只是作为贵族教育中的小部分。大部分主要从事舞蹈表演、创作与传播的人则多处于社会层级中的底层地位, 纵使技艺超群、惊艳四座甚至载入史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难逃悲惨的运命。

(四)舞蹈内容及风格上的差异

印度古典舞的内容多取材于宗教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等,舞蹈既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充满诱惑性表现,也可以作为严肃的祭祀表演。印度古典舞分为纯舞、叙事性舞蹈和哑剧表演三大部分,由于早期传播教义的需要,舞蹈需要有很强的叙事功能和哑剧形式,十分注重面部表情,所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程式化的舞蹈语言模式。比如印度古典舞中的手势便有一百零八种之多, 可见其叙事的丰富性。纯舞则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舞蹈语言并加以舞蹈家自身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创造出不脱离本体但富有自身独特审美倾向和价值的舞蹈,对于并不是十分懂得印度文化和舞蹈文化的观众来说,此类舞蹈也同样赏心悦目。表演时为手、眼、脚三位一体, 多方面地调动自己的身体来完成不同的叙事性舞段或是纯舞的表演,尤其是对于道具脚铃的运用,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功底并得到师傅的首肯之后,才能开始脚铃的学习和佩戴,其中舞蹈语汇的复杂性和动作表演的细腻性绝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学会并融会贯通的。因此,印度舞蹈的风格性极强,在世界舞蹈之林中更是十分具有辨识度。

历朝历代中的史籍文献中均有对乐舞内容的记载,如唐代时期便有从古印度传入中土的《龟兹伎》,收录于宫廷燕乐《十部伎》中。表演此乐舞时,舞者二人,梳辫发, 穿朝霞袈裟,行缠, 碧麻鞋,乐工戴皂丝头巾,穿白练襦,紫绫袴,绯帔,所用乐器有铜鼓、羯鼓、毛员鼓……铜钹、贝。 但现代人已无法得知流传于文献中的古时舞蹈样 貌,且从宋至明清时期,舞蹈艺术逐渐吸收运用于宋杂剧、元曲、明传奇以及清代戏曲表演当中,宫廷雅乐更是随着近代史的开端而销声匿迹。自新中国成立后,舞蹈艺术工作者们才开始追古溯源,探寻何为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内容取材也各有分类,戏曲流派传承于我国优秀的京剧艺术,同时结合了中国武术与西方芭蕾的科学训练体系;汉唐流派则是将汉、唐时期和其他时期流传在古代史籍中的舞蹈风韵与现代人的思想进行结合复现;敦煌流派来源于莫高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与万千伎乐形象; 昆舞则是从昆曲艺术中汲取出舞蹈精华。然而此时的中国古典舞,虽有不同流派,却不似印度古典舞,在世界舞蹈发展历程中,舞蹈风格性、辨 识度并不高。

二、舞蹈发展的相似性

(一)诗、乐、舞的三位一体性

中国古典舞与印度古典舞在发展历程中也拥有相似特点。两国舞蹈艺术作品的表演中均有将诗歌、音乐与舞蹈融合为一体的形式,这不仅是中国自古以来舞蹈表演形式的特点之一,也曾广泛地体现在印度古典舞的流派之中。中国古代乐、舞不分家, 《礼记 ·乐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音乐、舞蹈彼此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一个富有特定主题的舞蹈作品。

印度古典舞亦是如此,审美形态、舞蹈样貌 传承较为规整且发展至今的婆罗多、卡塔克等传 统印度古典舞形式中,诗、乐、舞三者必是缺一 不可的。现场伴奏是印度古典舞演出时的基本要 求,专业级别的舞蹈表演很少会播放录音。

……

(全文参见《北京教育》2022增刊·现代艺术教育)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www.bjcma.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云景南大街68号 邮编:101121
招生办电话:010-60527838、60528885 传真:81532440 对外合作电话:010-60526214
招生办邮箱:cma_zhaoban@163.com 技术支持:webmaster@bjc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