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刚:将中央的声音安全高质传播出去
 

【前记】

  李勃刚,中央电视台新闻制作部录音师,亲眼见证神五、神六载人飞船上天落地,亲自直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亲身参与“全国两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台湾政党访问大陆”、“博鳌论坛”等大型直播政治活动的前、后……录制的《新闻联播》、《文化报道》等节目获广电总局颁发的我国政府部门最高荣誉“金帆奖”。
   约访李勃刚的时间比较长,当时以为是台里的事忙,直到见面才知道他因为生病一直在住院,在和李勃刚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有个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CCTV新闻频道录音师的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不是指异常辛苦,而是工作需要太细致、太迅速、太全面,同时压力也是常人所不及的。记得两年前的此时我曾采访过他,那时的他心宽体胖,现在却异常消瘦,脸上有了皱纹,留着胡子,大病初愈的他极力否认工作的重压,自嘲为减肥,但我坚持认为,长时间的思想紧张、多年的熬夜和不规律生活工作状态,对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有健康负影响的,对于这些,他只是很平静地说:“嗨~,把中央的声音安全高质地传播出去,是我们对全国人民应负的责任。”

和北音一同成长

  李勃刚喜欢音乐是从接触各种乐器开始的,单簧管、竹笛、萨克斯都有一手,中专又学了键盘和声乐,来北音之前,他已经是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了,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完全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我是在《通俗歌曲》杂志上知道北音的,因为当时太喜欢音乐了,觉得自己的音乐才能还没能全部发挥出来,就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来北音最开始是在器乐系(现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爵士乐学院)学键盘,还组建了一个乐队,自己担任键盘手,但是两个月后就发现其实自己的底子并不好,学起来太费劲了,不会有大发展,而且我知道乐手和歌手越老越不值钱,而录音师和制作人是越老越值钱,所以就转到音乐录音系(现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音乐传媒学院)开始学习录音。”
  在音乐制作系的两年是李勃刚收获最大的两年,他很快发掘出自己对声音艺术处理的潜力,由于成绩突出,他很顺利留校,对他来说,对学院最深刻的记忆和难以割舍的情感都是在这段时光。“当时我们还在丰台的校区,条件比较艰苦,我很累也很操心,那时我一人顶三人,学院后勤、班主任辅导、录音、扩声实践教学和录音棚建声设计以及录音管理等等,什么都管,但是能和学院一起成长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

走进央视新闻频道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通了我国第一个全天候新闻电视频道,24小时滚动递进式传播新闻,通过卫星和电缆覆盖全球。李勃刚凭借为山鹰组合、声音碎片乐队录制的高品质音乐顺利通过面试,成为新闻频道首批录音师。新闻频道成立不久便相继直播了美国总统布什驾战机飞临“林肯号”、土耳其地震、央视记者攀登珠峰的每日直播以及对中国海军潜艇失事等重大事件第一时间的字幕报道,一切都如频道创办者预期那样及时灵活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
  李勃刚进台后先是做声音前期和后期的制作工作,这是做直播节目前必经的磨练,他还记得自己第一份音频的活儿就是在语言录音棚里给主持人沈冰录音,之后在那儿“坐”了两个多月,同时,由于他对音乐风格的快速反应和准确定位,台里很多频道宣传和包装的重担也落在了他身上,所以他也担任了音乐编辑的职业角色,“记得比较清楚的是2004年7月20日,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推出的首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这十大警察的宣传片就是我做的,还有很多频道宣传片、节目宣传片,以及像新闻联播里‘时代先锋’这样的小栏目音乐我也会做一些,一般都要得很急,工作都不是很庞大,但是很碎,都是很随意地做些额外的工作。”

第一次直播挑重担

  在中央电视台,做直播录音是最考验人的,也是李勃刚思想最紧张的,因为直播的节目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也都是涉及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活动。李勃刚还记得第一次参加直播,就见到了两届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记得那次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都在主席台就座。首都各界6000多人出席了纪念大会。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见我们的最高领导。”
  李勃刚对第一次直播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万人大礼堂内气氛非常庄严,这次活动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我们主要负责直播总书记的声音,我在现场一个角落的直播调音台,特别紧张,我只知道当时大脑要非常清醒,如果稍一分心就会出现声音中断、声音质量下降,声音的品质劣化,或者声音不干净、变形、有杂音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在直播当中发生。还好我们是两个人两张台子同时用,有补救措施,这边出问题了那边赶紧顶上,反正那次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都挺顺利的。”
  在聊到有没有看现场忘形的时候,李勃刚坦诚地说:“有时候播新闻会看进去,但是一般很短的时间就会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另外,在允许你给党中央领导做重大直播节目之前,都要经过很多‘次要的’训练,我们都不敢看进去,大家的头脑也都很冷静,告诉自己只能想工作,直播过程中我也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看点”最花功夫

  对新闻录音师来说,最费脑筋最花功夫的工作不是直播的时候,而是头一天的“看点”,只有“看点”看准了,正式直播才能踏踏实实地干。“看点就是提前去活动现场准备第二天直播的录音设备架设工作,直播的方案都是我们自己设计,既要美观又要方便,还要有备份措施,其实人民大会堂本身有扩声系统,我们也会取一些备份的线路信号确保万无一失。架设设备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全面,准备细致,这个最麻烦。”
  说到具体的架设,李勃刚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要先去看现场什么样,我们的设备可以架设在什么地方,允许架设的地方有多远的距离,用多长的线,是有线设备,还是无线设备,话筒怎么架,线走哪儿既不碍人事,又要好看,同时也要考虑距离,太远了对声音的损失也有,还得你自己工作方便……”“比如说今年奥运、残奥会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几十个国家元首,事先有好几场活动,宴会厅有一场,楼下北大厅,东大厅有一场,他的行走路线我们就要特别熟悉,好几个点都要有人在那里等着,到了哪个厅哪个厅的图像啊,声音啊都要保证有,我们就要考虑到总书记从哪个门进,我们的线通过哪儿送达外面的转播车,话筒的摆设如何做到美观安全等等,各方面因素都要考虑齐了才行。”
  如果是一名普通的语言录音师,也许不会有这么多要考虑的事情,我想,李勃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党和国家的责任,因为中央的声音就是通过他们传播出去的,这种责任促使他对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

现场反应最考验人

  在中央电视台的几年,李勃刚已经是久经沙场了,但是很多时候,意外总是会发生,这些都是非人为所能控制的,这就需要录音师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正确的反应。“在今年召开的一次重要经贸论坛上,好几个国家的元首都要讲话,所以开通了好几种语种的同传声音,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同传声音取回来转送回家去,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新闻频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文声音,其他国家元首的原声用很小的声音铺在那里,所以我们用的就是中文信号。”
  问到有没有在直播中出错,李勃刚激动起来,很快地就说起了这段惊险的直播经历,“刚开始是我们的领导人讲话,那时候不需要同传,但我会时不时地监测那几个通道有没有声音,正常不正常,结果在领导人快讲完了、快换该说英语的元首讲话的时候,我一听,坏了,中文同传的那个通道的声音没了,当时马上英文声音就要进来了,但是这边坐着的人还不能动,该推哪个推哪个,我就赶紧和旁边协助的人说,赶紧检查,试了几下不行又赶紧换线,临时换根线,当时时间要快,脑袋要清醒,后来换了一根最近距离的线就好了,要不然我们这边的中文声音就采不到了, 你想想我们开始试的任何线都没有问题,后来突然就有问题了,这样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特别重要的活动,家里会备份,但是我们的工作就失误了,没有把这声音送回去,没有通过卫星送到电视台,这样的意外经常会有,需要冷静清醒地快速反应,但是党的要求是确保万无一失,所以我们的心理压力特别大。”

新闻录音自成特色

  在来央视新闻频道之前,李勃刚在唱片公司做过三年的音乐录音师,在那期间他录制过很多电视剧的音乐以及歌手和组合的专辑,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就是为声音碎片乐队录制的专辑《优美的低于生活》,“那是我最花心血做的一张专辑,后期混音都是反复的琢磨,也是我觉得品质在当时最好的一张专辑。音乐录音师其实是声音要求最高的录音师,有太多的艺术在里面,这点和新闻录音师有本质的区别。”
  2004年,李勃刚制作的《新闻联播》、《文化报道》等节目,参加广电部录制技术评奖,获得“金帆奖”,这是在音频视频技术领域广电部门的最高奖,但李勃刚并没有很在意,他说,他只是做到了声音的响度、平衡控制等问题,其实按照音乐录音师的要求,还有很多要去打磨,但是新闻录音师有其自身的特点。
谈到新闻录音,李勃刚感触很深,“简单地说,音乐是后期,新闻是现场。新闻有突发性,有时效性,新闻发生了马上就要播,播完了就没法再补了,为了把这一瞬间留下来,你可能顾不得把声音做得很细致,新闻比较珍贵的时候,有就比没有强,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有些时候声音的质量可以低一点。从音质评价上讲,声音有很多级别,有可懂度、清晰度等,新闻就是在可懂度的前提下越高越好。”

责任重于泰山

  CCTV新闻频道是全天24档整点新闻,整点新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要凸显时效性和信息量,并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工作量可想而知。这次访谈又赶上两会,问到工作的强度,李勃刚使劲地摇着脑袋,“两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大事,工作强度当然很高,基本上都不能回家住,一是要考虑到交通问题,早上很早就要到,不能堵车,晚上要干得很晚,重大事件有时要到凌晨两三点,另外要是头一天的架设方案没通过,还要拆了重搭,那就更晚了。”
  不仅仅是两会,平常有重大活动的时候,李勃刚也都是忙得连轴转,有时候一个星期都不能回家。“那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来访的时候,要做飞机抵达的直播,我们头一天下午就开始架设备,一直干到半夜三四点,但是第二天一早很早的班机连战就到了,我们怕回去耽误事儿,就穿着军大衣在那儿等了一宿,其实这都是出于自己的责任心。”
  工作要有大局意识,李勃刚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新闻就是生命,时间是不等你的,随时就会突发,所以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没法朝九晚五和有固定的双休,我们都是自觉地处于时刻待命的状态,像一位国家领导人因病在凌晨两点逝世,台里半夜打电话叫我去制作播出的片子,插播这条新闻,而四川大地震和奥运会都是24小时不间断直播,我们在调音台前高强度工作了近一个月,思想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但是我们都没有怨言,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屡次见证中国重大历史时刻

  虽然新闻录音师都是在背后默默工作,也许没有人知道他们,但是李勃刚却享受着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他亲眼见证了中国太多的重大历史时刻,这些闪光的瞬间,这些划时代的变革,在他的眼中是那么令人自豪。
  “我真的见证了我们国家很多重大的历史时刻,比如十七大,比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比如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来访的‘两岸破冰之旅’,到之后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访,到后来每年的政党交流,这些历史时刻都是让人能记住的时刻。”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历史瞬间,李勃刚自豪地说起了我国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24日,我们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当天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而我在火箭正在腾空的时候不知道谁无意中给我照了张相,照得很清楚,我的身后,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正在升空,这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它的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就如当年中国爆炸原子弹之后全世界华人的欣喜一样,这种亲眼见证中国强大的自豪感是无以言表的!”
  中国的发展日益强大,有太多太多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刻,而这些时刻都是由新闻频道第一时间传播出去的,能够亲眼见证这些神圣的瞬间,恐怕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待遇,而李勃刚就获此殊荣,北音也引以为豪!

                                               (图/卞世超 文/吴坤)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www.bjcma.com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云景南大街68号 邮编:101121 乘车路线(图) 招生办电话:010-60528885、60527838 传真:81532440
对外合作电话:010-60526214招生办邮箱:cma_zhaoban@163.com 人事处邮箱:cmi0001@163.com 院办邮箱:cmayb@163.com 对外合作:cmi_business@126.com
技术支持:webmaster@bjcma.com 维护、投诉:cma3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