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16年12月07日 北音新闻网
“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慌张喘息颤抖的现场报道成为了“世界新闻史上的经典声音”。 2004年9月3日中午,在别斯兰人质事件现场,卢宇光用一名记者的职业感和勇气呈现了别斯兰人质事件中的残酷细节,在死亡的翅膀下,带来了重大新闻现场的真实声音。这个发自生与死、血与火之间的声音来自专业水准、职业水准以及个人道德。从“9•11”到伊拉克战争再到别斯兰人质事件,多层次的时空连线,现场画面与资料影像的有机整合,尤其是报道者亲临现场的一线报道,诠释了什么才是新闻以及新闻的力量。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及时,同时要有报道者在现场的声音,这才是非常完整、精彩的现场报道。再重大的新闻事件、再震撼的电视画面,要是没有记者、主持人在现场的出现,都将是一个重大的缺憾。观众们最想看到的,一定是要有现场的报道者亲临其境带给大家的第一手资讯。所以,报道者在新闻现场的语言表达非常重要,笔者将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进行一番探讨。
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与优势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镜头,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介绍、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方式。这其中包含现场播报、现场评述、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
(一)时效性强——迅速及时 应变能力强
对于突发新闻或其他需要立刻播出的新闻,现场报道有很强的迅速反应能力。这不仅要求报道者要具备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应变和社会活动能力。记者在现场采访中能否有针对性的提问是采访成败的关键。
(二)信息量大——声画结合 信息最大化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使声音和画面同时、同步存在,它可以准确地传达现场的气氛和内容。声音和画面的有机配合,使报道者可以通过现场介绍、现场评论、现场采访来诠释现场发生的事实,并做一些背景材料的介绍和补充,使观众对报道的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参与性强——积极主动 参与感强
当观众处于“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时,他对信息的接受就是积极的、主动的,他的参与感就强。当他处于“无意注意”时,他就呈现出消极、被动的心态,参与感就减弱。现场报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参与感”。记者有针对性的提问,再加上被采访者有具体内容的回答,就可以调动观众思维的积极性,增加“有意注意”程度。
(四)现场感强——直接传播 可信性强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之所以能抓住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现场感”。眼见为实,观众通过现场的图像以及报道者的现场介绍、评述、采访更直接地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从而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总之,现场报道是发挥电视优势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主持人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崛起与发展,打破了电视新闻文字加画面“两张皮”式的呆板报道格局,显示出电视传播现场感强、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这就对报道者在现场报道中的独立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现场报道的语言应该完全是口头语言。那些颇费思量的术语,容易引起歧义的多音字词,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因果推理复杂的长句子,到了现场报道中就成为冗赘,甚至是缺点。记者必须做到语言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同时内在逻辑性又要强,滴水不漏。这种对记者语言表达上的高标准,是一个优秀电视记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现场解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观众很好地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这就要求:一方面在语言的内容上,它应该是说明性的,对电视镜头不能反映的内容加以必要的补充,记者叙述的视角必须是从各种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入手,帮助观众解疑释惑,而对观众一目了然的内容就不必过于详尽说明;另一方面,这种引导必须比较高明,启发为主,点到为止,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将观众的思路逐渐地引导到记者报道目的框架里,同时又必须不露痕迹,水到渠成,避免记者主题先行、强加于人的主观臆断倾向。
第三,从语言的作用来说,它比较多地起到过渡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过渡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新闻内容方面。为了保证所选定的各个材料之间逻辑上的完整连贯,在材料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衔接、某种呼应、某种过渡,否则这种跳跃性会影响观众的理解;二是记者和演播室主持人方面。在直播报道中,现场报道只承担了整个新闻事件报道的一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其他很多内容不可能在现场完全交待清楚,包括背景、资料内容等等。另外,一些大型综合报道,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头绪和场景都很多,是由许多现场报道组合而成。这些内容的承继、场景的切换,都将由直播室的主持人穿针引线。因此,现场报道的语言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记者的叙述要为这种衔接留出必要接口,以保衔接熨帖,游刃有余。
第四,现场报道的语言风格要求准确、简洁、明快。新闻语言的准确就是新闻真实性的保障,语言的偏差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点,都会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也是新闻的大忌。除此之外,现场报道中的模糊语言,也会产生非常难堪甚至是恶劣的后果。在现场,记者万一出现不明情况,宁可不说,只让镜头本身说话。简洁明快的语言实际上表明这样一个理念:现场报道中,新闻事件本身是支撑点,如果记者语言罗嗦,拖泥带水,实际上等于把事件本身最有价值的信息给掩盖起来了。
三、现场报道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口语表达是现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能否及时、准确地对新闻现场予以报道,考验着记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现场报道中,对语言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吐字发音清晰准确;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等。
(一)现场报道的分类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语言样式可以分为现场播报、现场评述、现场采访等。
1.现场播报
即报道者用事先准备好的稿件,以新闻现场为背景,面对摄像机对新闻及新闻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张颂教授曾经说:“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对于现场播报来说,要求播报者熟记稿件并脱稿播音,更要求现场播报能“锦上添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些语言技巧来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并且报道者始终具有新鲜感。
2.现场评述
包括现场评和述两部分。二者可以分开,也可以结合,一般来说,评与述联系紧密,评中有述,述中有评。现场评论往往在报道者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报道的同时,事件也同步发生变化,报道者应根据对事件发生的初始过程和了解的部分背景材料,迅速分析眼前的现场变化,并且及时注意事件的发展变化动向,迅速进行筛选鉴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现场采访
也叫镜前采访或电视采访,他通过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提供必要的新闻背景,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发表观点见解等,因而深化了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属于新闻类报道,因此,现场采访必不可少,通过采访可以充实新闻内容,挖掘新闻深度,增加信息量,可使新闻更具真实性。首先要注意提问的客观性。一般采访中的提问忌带主观色彩,更不应有诱导性。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感情色彩,二是选择的词汇。应让你的巧妙提问,引出对方有新闻价值的回答内容。其次,采访要全面。新闻报道现场有条件时应尽量采访不同的当事人,这样角度才较全面。而且要注意横向、纵向,从多个角度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同时,要抓住受众最关注或者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有层次、有效的提问、采访。三是在采访中报道者要能抓住主要问题。新闻现场报道中的采访应有穷追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现场报道语言的要求
现场报道中,记者主持人要出现在事件现场,主持整个报道,推动报道的进程,在报道中发挥主导作用。当然,有一些新闻,不需要记者出现,而是运用充分展示现场的手法,同样也是现场报道。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有记者主持人出现的现场报道。
第一, 重视现场话语的时态问题。
时间状态是新闻事件重要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可能是报道展开的最佳时态: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记者主持人是什么时候介入的?记者主持人介入的时候事件的进展情况怎么样?这些时间点是必须明确并需要及时交待的。现场报道的话语时态,最好的选择是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然后才是过去时和完成时。
第二,选择适宜的体式。
张颂先生将有声语言归纳为4种样式,即朗诵、讲解、谈话、宣读;而有声语言的体式有高雅庄重、平实正规、通俗灵动、消闲自在4种。所以有声语言的体式用不同的样式来表达,共有16种样态。任何新闻报道,都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一种宣读的样式,而它要用不同的体式来表达,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带上报道媒体和报道者的观点、倾向和个人风格。无论是现场的选择与取舍、轻重处理的不同,发现与追踪的侧重,都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而记者主持人出镜报道,更是整个媒体倾向和观点的集中代表,包括记者主持人的形象、衣着打扮、神态感情、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色彩,都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场报道,现场记者的行为常常是不可重复的,他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构成了报道本身。总的原则,是要在保证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述自己的判断和情感,以及对是非曲直的基本价值取向。如白岩松的严谨与睿智,敬一丹的质疑与批判,董倩的从容与隽永。
同样,这里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记者主持人不能置身事外,担当简单的话筒传声器。其次,记者主持人不能先入为主,在没有展开采访和调查时,已经给出了结论,或者把自己的推测当成事实推给受众。再次,记者不能过分陷入新闻事件中。记者主持人可以对新闻事件有不同看法,甚至可以投入情感,但公正、客观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
第三,在新闻现场发现、表述现场话语。
实践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记者主持人在演播室以外的镜头前出现并且主持播报,就是现场报道,实际上这只是看到了一个表面和形式。如果把写好的解说词,拿到室外去念一下,那只是演播室外播报。同样,如果报道的现场和报道的内容没有什么必然关联,只是选了一个与事实无关的办公室、一个漂亮的背景,同期声采访和新闻事实是两张皮,那也不能算是现场报道或现场话语。所以,现场话语,首先是要有事件,有了事件,才会有现场,才会有前因后果,才会有参与其中的各种人物,才会有矛盾冲突。现场报道,首先要有现场,要在现场,要努力发现、发掘这些现场话语:找到新闻事件中最核心的事实、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采访到相关联的人和目击者;探寻追踪事件中最隐秘的原因和最新的发展进程。在第一时间内对新闻现场采访的广度,代表着媒体和记者的应变能力,而发现问题和追踪变化的深度和持久性,构成了现场报道的分量和力度,可以显示出媒体的地位和权威性。
第四,要充分展示现场的细节及情节。
前几年,我们在实践中开始尝试“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现在看来,这个“化”存在一定的误区,它不该是为一个先行的主题而去找故事、编情节、演细节、树人物,而是要先有事件,从事件本身发现故事、细节、情节和人物。报道的过程,只是把这些要素更好地组织、展示出来。过去,我们对“展示”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习惯于画面加解说词的线性思维和叙述模式。作为现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件现场具有表现力的场面、情景,具有冲击力、能够打动人的细节,比任何解说词、现场描述都更符合事实本身,更真实生动,也更容易打动受众。像2004年9月俄罗斯人质事件,激烈的枪声,孩子们的狂奔以及获救后的着急喝水,这些场面、细节,让任何解释都变得多余。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现场报道实践中,报道者一定要注意发现和捕捉场面和细节,并在报道中充分展示出来。这些场面和细节,可以是事件矛盾冲突的高潮,也可以是事件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它们是原汁原味的现场。从整个报道来看,有了这样的现场展示,报道的结构会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会形成良好的收视吸引,这就是再现现场的魅力。事件发生了,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并报道、展示现场的事实和细节,及时周到地采访当事人、目击者和权威关联人,追踪新闻事件的原因、变化和进程,运用可能的技术手段模拟再现现场,寻找一切可能的现场记录和其他信息,并把它应用到报道中,再加上记者主持人鲜明的个性特色,这就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主持人需要注意的大致内容,同时报道者对自身的修炼也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付程,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第2版)第4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